- 2014-10-29
- 2014-08-22
- 2014-07-25
- 2014-05-21
- 2014-02-10
- 2013-12-10
- 2013-11-07
最近新闻
汉风瓷·陈烈汉陶瓷艺术
中国陶瓷艺术大师
陈烈汉的官方网站
作品欣赏
新闻中心
―――评陈烈汉近年的陶艺
清华大学艺术史博士、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、研究员:周思中
近年来,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,我国的陶瓷艺术也随着文化艺术市场的拉动而风生水起,一改十年前刚刚启步的暗淡局面,涌现出一大批勇于探索,敢于创造的中青年陶瓷艺术家,他们在陶艺创作的道路上孜孜以求,不断地奉献出一批批既具传统意味,又有现代风格,既有学术特色,又具个人特点的陶瓷艺术品。省级陶瓷艺术大师,现任中艺东方艺术馆馆长的陈烈汉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。
烈汉出生于1962年10月,江西广昌县人。天资聪颖的他自十五岁开始拜师学艺,勤学苦练,198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。大学四年评为三好学生,1987年以全优的成绩毕业获学士学位,并留校任教,1987年至1990年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任艺术设计专业教师。1991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读硕士研究生,1993年毕业,进入中国最大的工艺美术集团公司工作。进入公司今后,他一边组织陶瓷艺术品展览会、传播陶瓷文化,一边从事陶艺创作。近十年来,他在景德镇窑、龙泉窑、钧窑、汝窑及北京都创作陶艺作品,探索不同窑口、不同材质的表现技巧及方法,创作了一批技艺精湛,不同材质的陶艺作品,在现代陶艺及陶瓷绘画创作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,并得到社会的认可。
大约在1991年,我就和烈汉熟悉起来。那时我们都在中央工艺美院读研究生,我记得他有一作品《采莲图》,为高达
烈汉总是积极探索,自辟蹊径,开拓自己的陶艺创作之路。法国学者丹纳说过艺术是花,她长在不同的土壤、气候、水气之中,因而有不同的形态和风格。烈汉生于南方,求学于南北,做过南方景德镇青花、粉彩,但在北京这几年,他直接用邯郸的大缸泥制陶艺,却是一种实在、有考虑的选择。近年来,因艺术市场和社会爱好风尚的转变,大家都在做一些光亮而悦人眼目的东西,但对一些不那么光亮、甚至有些土味的东西,比如“质朴”、“民间”的东西似乎做得越来越少(注1)。而烈汉的取材,虽是最“质朴”、“民间”的材料,表现的方法也多用原始的泥条盘筑法,却用最原始的材质,加以最简朴的造型来表达最丰富、最本质的情感,把自然的特征和人的特征尽情表现出来,把艺术形态与表现技巧结合起来,展现了中国陶艺在当代发展的新风范。
烈汉的陶艺,从取材到立意都是超脱于市场的。他很少考虑这些陶艺作品如何卖钱,如何取悦顾客,只求这些作品是“陶艺”自身一种极至“表现”。因而,烈汉可以做一些他自己认为的纯粹“陶艺”。这不能视为一种自娱自乐,而应该视为一种挑战陶艺表现极限的艰苦劳动,而这种劳动又是认真的、严谨的。而这些认真、严谨的创作一旦出炉,成为物质的外现时,这种转换也是烈汉的快乐之一。
烈汉用大缸泥,就是想充分发挥这些灰乎乎的泥料、细腻而粗犷的特点,通过这种土得掉渣的泥土,表现陶性和泥性,使之成“器”,赋器以“境”,表现这泥性的气势和建构。比如其作品《斑驳的圆球》:在一个正园的球体上展开不同的纹理构成,成为一种气势饱满,张力无限的物自体。这种外在的力量,由内圆核深处涌出,形成不同的层面构成。它使我联想到所有事物的结构。一层外壳既完成,又有新的内壳在转换,刚刚完成了一半,由六角型,这一完美的蜂窝结构在圆壶的中央,组成不规则的变化,从而造成不同层次、大小、形状、肌理的对比,而圆球本身的统一为惊人的和谐,题目“斑驳的圆球”却赋予这件作品的无穷意味。作品《方舟》,有意用一种不规则的扁圆组成。其稳重协调、又充满对比变化。“方舟”之名加深了这件作品多种意味,它意味着我们在苦难而绝望的世界,唯一救赎之路吗?
作品《赎》,用四面体砖,立体面以精细的写实手法浮雕一观音头像,却似现代少女的优美,肖像做得很秀美,很细腻,体现了他的严谨和理性。他从不马马虎虎、随意制作,代表了他的工艺观点。作品《南海一号》,取材于南海沉船水下考古的故事,却赋予了一个陶艺家的丰富联想。沉船的朽木与生动的游鱼相安无事,而朽木上的船篷,风帘微微卷起,又使人想到船在水上的情景。其朽木、船篷、风帘制作极为细致真实。肌理层次对比巧妙,和谐地统一在一起。作品《啊!巴比伦》又是同样的想法,两人面部和身体的构成,形成一组异国的情调,令人想起古代伟大文明巴比伦的覆灭。《明窗余韵》扁圆体镂空,颇似中国的扁壶却因镂空而变为空透的明窗,在体表用湿泥撒上干粉,其泥性裂纹丰富了作品的表面肌理。作品《盼》、《信心的守望》表现了作者幼时守候母亲回来的经历。《盼》中幼小的女孩与所立的巨大枯木构成了鲜明的反差,女孩的期盼之神态,与粗质的围巾、手牵的小羊都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细节,带动了人们的联想。《盼》是一件形完意足的经典之作。作品《一剎那》、《鱼跃双耳扁瓶》、《逐》显示了作者用有限的材料表现无穷的动感的尝试,而在万物的运动过程中显示某些生命的本质性。用泥表现动感,它涉及到作者对于陶泥表现技巧的高度自信。作品《春天的犁》、《眼中的鱼》、《套磁》都表现了作者对鱼、苗木乃至意象的热忱。
作者熟悉各窑口的区域特质、特点、风格及差异,掌握了各种陶瓷材料的表现技巧和手法,又多次赴欧美、日韩采风,了解世界陶艺发展现状,从而把不同材质、窑口、地域和文化内涵以及他个人的切身体验和创作灵感融为一体,创造出集观赏性和装饰性、文化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陶艺作品,从而也获得更宽广、自由的创作空间,他喜欢用泥条盘筑法,用条条、块块的泥条和泥团组成不同的泥性结构,赋予其作品以不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。这种方式既体现了他在平面、立体构成方面的丰富学养,又体现了他在陶艺制作方面的严谨和理性。他认为国外欧美陶艺有个性、大胆、感情丰富,但过于随意。从这种认识之中也可见他对陶艺的态度。他把釆风、构思、制作、造型、绘制到烧制都视为有机的过程,注重作品的丰富内涵和生命力,注重材质的开发和工艺的创新,他注重将立体构成的切割、镂空、穿插、组合等方法,用在他新近的陶艺创作中。
烈汉的成果也可谓惊人。2005年他陶瓷作品“采莲图”获“第二届北京工艺美术展”银奖。2006年作品“眼中的鱼”获“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与设计评比”铜奖。2006年作品“鱼跃双耳扁瓶”获“第二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”铜奖。2007年作品“镂空纹瓶”荣获“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”银奖。1988年作品入选“香港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作品展”。1989年作品入选“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”。1993年作品“风范”、“返朴”入选“澳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作品展”。2000年作品“采莲图”“小憩”“晕彩”入选中国美术馆“清华大学国际陶艺交流作品展”。2001年作品“红马”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“第一届全国陶瓷艺术展”。他发表的作品,也遍及全国各大专业艺术刊物,如1988年第3期《中国陶瓷》杂志上发表陶艺作品“成熟”。1990年第1期《中国陶瓷》杂志上发表陶瓷挂盘“渡口”、“情”。1991年第3期《装饰》杂志发表陶艺作品“釉乐”,挂盘“渡口”。1992年第1期《装饰》杂志发表陶艺作品“莲池情趣”。1992年第1期《艺术生活》杂志发表陶瓷首饰作品20余件。1994年第10期《美术》杂志发表陶艺作品“采连图”、“小憩”、“映日莲花别样红”、“秋韵”。2000年《清华大学国际陶艺交流作品集》发表陶艺作品“采莲图”、“小憩”。2001年12月出版陶艺作品集《土与火》。……累累硕果不但没有使作者自满而止步,反而使他以更大的力量去征服一座座艺朮的高峰,攀登得更高更远。
这几组作品都没有用釉,这在陶艺界是不多的。釉是陶瓷的精髓所在,整部中国陶瓷史是一部制胎、造釉、彩绘的历史。作者凭着扎实的造型功力,反其道,有意用泥不用釉,实际上是选择了一条窄路。而这些作品虽然无釉,却层次、肌理、表现比有釉更为丰富,这显示了作者有更高的表现能力和水平,这在国内是少见的。难能可贵的是,他在繁忙的工作之外,能始终保持着对陶艺的忠诚和执着的追求,他用刻刀、泥料和双手,塑造了一个无釉而闪耀着激情、灵感、智慧及创造的世界,熊熊的火焰熔铸了陈烈汉充满坎坷、又不断升华的“陶艺人生”。
注1:这是不是一种时代的“城市化”而导致的审美“去乡村化”,因而转向一种传统与现代科技和审美的平衡呢?同时,生活方式的变化,比如居室大,越来越光亮,环境愈来愈简洁,对于陶艺的要求就不同于过去。陶艺家与陶艺消费者、市场和审美趣味都在共同塑造现代陶艺的面貌。
陈烈汉陶艺:
《斑驳的圆球》:40×45
《方舟》:22×40
《赎》:66×28
《南海一号》:52×33
《啊!巴比伦》:70×40
《明窗余韵》:52×50
《盼》:40×28
《一剎那》:60×60
《信心的守望》:70×35
《春天的犁》:30×30
《眼中的鱼》:50×53
《套磁》:46×38
《鱼跃双耳扁瓶》:45×48
《逐》:40×30
www.chenliehan.com www.陈烈汉.中国
版权声明:本网站图文归属陈烈汉及其家人,
版权所有,严禁转载,违者必究! 京ICP备14004846号